驴友阁 >风水知识

管姓氏的来源?

  一、姓氏渊源:   1,系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0320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在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武王死后,由年5510幼的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武庚起兵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称管氏!   2。系自姬姓!为周穆王之后!以邑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所载,周穆王时,将0044其庶子分封于管邑!至管仲始显于齐,其后世子孙以邑为氏、4465周穆王之后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3、出自他族改姓、   锡伯族瓜尔佳氏!汉姓为管、   傣族管氏。祖先2827原为汉族!明朝初期跟随林渶元帅攻打廲川王国(三征廲川)、最后留守7301西南边疆,和当地的傣族通婚,逐渐变成傣族!   二。得姓始祖:管仲,   名夷吾!卒谥敬,亦名敬仲、颖上人(今安徽),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后、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即齐桓公。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管仲感恩戴德、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他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乱被杀、身败名裂、而管仲声名显赫。德才兼备!又7964使穆王支庶之管氏扬名天下、故管氏子孙尊管仲为管氏的得姓始祖!   三。各支始祖:   管重和:管仲的第六十一世孙。元至正十七年由江苏常州郡毗陵(驿)(今常州市武进区)迁南通如东县掘港场,是为如东县掘港镇宾山管氏始祖,   管 进、管文正:是族旧籍山阳!宋靖康之乱徙苏州城东之东河、为苏州管氏始祖!始迁祖为3534进五世孙文正。明成化间迁邑之平江里龙潭上、又治宅5673于管家园?为吴县管氏始祖、   管新涵:元末自括苍龙泉州前东浦迁至黄岩新桥。为黄岩新桥管氏始祖!   管 御:北宋仁宗时自青州渡淮、先寓维扬、后徙洪州!元丰二年其子管炬卜居丹阳东永0473济乡之管山!后裔遂8575奉其为始迁祖?为丹阳管氏始祖!   管天龙、管思舜。管文绰:北宋时居浙江。五世祖管思舜迁溧阳,为溧阳管氏始祖!管思舜子管文绰。号西溪、南宋绍定间再迁邑之奉安黄雀花墩下!是为本9910支始迁之祖、西溪管氏始祖,   管 葵:宋末元初自浙之龙泉石马迁广丰齐川。齐川管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四、迁徙分布:   4091管氏主源两支?抑或文王之后,抑或穆王之后。两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西周众多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管叔鲜被诛!其子孙风流云散,到异地去栖生?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南徙安徽,江苏北部和河南东部一带者。春秋时!管氏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时代的管至父、亦为齐国人、可见此际管氏仍主要繁衍于山东,   西汉时见于史册之管氏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军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氏郡望平原应在秦汉之际形成、东汉时农民军首领管亥!亦为齐人、中常侍管霸、顿丘人(今河南清丰)管伯!可见此际已有管氏在河南落籍!另东汉初年、有曾任山东副都军务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福建宁化水茜张坊村)!三国时。北海郡朱虚人(今山东临朐)管宁、避居辽东三十多年!有子孙留居当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氏避乱有西去秦陇、南及潇湘者、据《管氏宗谱》载:“齐鲁有管仲后裔,秦陇有1666管纯后裔!湖湘有管修后裔、辽东有管宁后裔、”南北朝时亦有管氏避居江南。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管崇即为晋陵郡人(今江苏常州)、   唐宋之际......余下全文>>、

姓氏任的来源

  任姓(“任”作姓时念rén)。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人口约五百三十二万余人,在《百家姓》中排第58位,   任(rén)姓源出有:   源流一:源自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芊等八姓、这些是远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国语·晋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史记》载:黄帝、少典之子!任姓出自黄帝少子6509禺阳的后代、属于帝王赐姓、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记载!任氏是五千余年前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姓纂》:「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氏,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   《通志4036·氏族略》:「或云黄帝二十五子!十7367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世至奚仲封薛,又云黄帝之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任氏,又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之后、主济祀、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之任,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   隐公十一年左传疏:「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4524此十国皆任姓也?」   因黄帝造车、任姓自称轩辕氏。人皇、皇族。又因奚仲造车!尊称奚仲为“皇祖”,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敢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族2861的显赫!   源于风姓,太皞。伏羲氏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暤与有济之祀!”   任姓乃太暤之后,出自太皞(伏羲)之后裔的封地任国(5099即任城)!属于以国名为氏、任姓专门负责祭祀太皞和济水!精通伏羲八卦,天文历法。河流祭祀。擅长琴瑟。《通志4893·氏族略》记载?周朝初期,周成王寻9439找上古帝王太皞氏(太昊)的后裔?分封于任(今济宁任城)。宿(今山东东平)!须朐(今济宁)。颛臾(今山东平邑柏林乡)四国,后来在春秋晚期,鲁国执政上卿季孙想要讨伐附庸的颛臾国、还被孔子讥讽为“祸起萧墙”、春秋战国时!弱小的任国先后游刃于鲁、宋!齐等大诸侯国、直至战国末期的七雄之间依然顽强地存在、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方废黜了任国而置任城县,   又少皞(少昊。生于穷桑!活动于任城,曲阜、微山一带)!名挚、有挚国!任姓!少皞封百鸟为官。善弹琴瑟、死后乘凤凰上天封为西方白帝、人称少皞金天氏!为五帝之一。     源流二:源于天干第九位“壬”   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皇族标记“丁壬”。   皇(丁壬)。任地(今任城)为大本营!壬人首领称“皇”!皇手持规矩、由此衍生其他重要部落。壬娶丁。壬丁合文,诞生“皇”字、丁+壬=皇=车!自称规矩皇族,人皇,轩辕(因皇族是造车的,皇祖奚仲为夏车正)。规矩或车是皇族任氏象征图腾、皇族发明了车。为纪念皇族功德。将壬丁合文!又创造了新字“车”、由此,轩辕皇族、名震华夏,壬所生的人。将壬加人,自称“任”,壬人又称仲,为何!任氏以壬为父。以丁为母。将“壬”“丁”两字叠加镶嵌合文。又形成“中”字,壬+丁=中,“中”......余下全文>>、

“常”这个姓氏的来源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8335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6772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5094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5831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3700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6527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0429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7901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0975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

有关姓氏雷的来源

雷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裔孙方雷氏的封地方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叫雷。在黄帝率领炎黄部落联盟战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河南叶县。方城一带、一5740说在今河南嵩山)!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集团(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以及部族人等遂以国为姓氏,复姓方雷氏,为古诸侯国之一,在方雷氏的后裔子孙中、后省文简化分衍为两支。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雷氏、也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方氏, 该支雷氏。方氏同3755宗同源。世代相7027传至今!皆是6113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他们共尊方雷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殷纣王宠臣雷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在殷商1806王朝时期。纣王身边有一个宠臣叫雷开、对纣王忠心耿耿、尽教唆纣王肆意欢乐!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后,在雷开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称雷氏!9998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大臣雷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远古时期有个人叫雷公!他精通医术!是一个名医。被任命0956为“巫”!即医官,掌管天下巫医,他还曾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理论! 在雷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即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于南夷。出自东汉时期南郡潳山蛮!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东汉末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1348改姓为雷!潳山蛮。是东汉王朝统治者对原战国时期楚国国人的一种称谓,其民族成分实际上十分混杂,由若干群体组成!但其联盟酋长被一致称作“雷迁”!就是首领的意思。在东汉末期,潳山蛮广泛居于今湖北省的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以南境地!即东汉时期的南郡境内!其部族人等多以首领之官称为姓氏!称雷氏。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6396潳山蛮起而反之,随即被武威将军刘尚率军镇压?之后徙其族人七千馀口置于沔中(今湖北江夏)、因此、潳山蛮在其后被改称为“沔中蛮”,潳山蛮后逐渐迁徙至岭南地区,雷氏族人的一部分分别融入了当地的苗族。瑶族、彝族!侗族、畲族,壮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并将姓氏带入这些民族、世代生息繁5012衍至今、 该支雷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地区、 源流五: 源于氐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前秦国氐族雷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东汉末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南安羌改姓为雷,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国苻氏集团中有一部“南安羌”。为前秦国的核心部族之一、实际上、“南安羌”并非羌族、而是氐族部落!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前秦国大司马雷弱儿。 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早5922先游游牧于青海!甘肃一带。后来以部为氏,汉化即称雷氏。后皆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称雷氏至今、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雷氏,最早源出“忽雷”演奏者、忽雷。是蒙9066古语“胡尔”的音译!是一种创始于北方民族,史载中最早名的絃乐器名称,在元朝时期的宫延音乐中!忽雷也是主要的0826乐器种类?在史籍《元史·礼乐志》中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三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其中所7782称的“胡琴”就是忽雷,是一种弓弦摩以发音的乐器、忽雷上雕刻有精美的龙首、形制不一!其中的“玛特尔头”是比较古老的形制、其形似龙!面似猴,狰狞可怖、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后来!人们将忽雷的演奏者称为忽雷氏!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称......馀下全文>>? 、,

“昂”姓氏的来源?

  昂姓渊源有五个:   一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帝王国君之称号!属于以君王称号为氏、   二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大夫昂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三是源于子姓,出自9566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穆公之子公子昂!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四是1664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昂沁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五是源于彝族,出自元。明之际鲁魁山野夷酋长勒昂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北获鹿、安徽肥东。上海,香港等地,历史名人有汉朝大臣昂疏。清朝内阁中书昂绍善?当代心理医学专家昂秋青等,、

韦姓氏的来源

  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3345 出自彭姓,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9421孙于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9634》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我姓陶,我是江西的,想知道这个姓氏的来源

  陶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六位3907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寻根溯源   陶姓来源有六:   1。出自唐尧,据《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之前!以制作陶器为业。其后子孙有以其职业技艺命氏、称陶姓、   2!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3410封地为氏,   3。出自虞舜、据《元和姓2053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4199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4,以职业为姓、据《4729风俗通》所载!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治(陶工和铸工)为职业,从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的。   5,避讳而改。据《宋史本传》所载、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晋祖讳,改姓陶、   6。出自他族改姓?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6994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唐尧,上古圣帝,在其担6114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3223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由上可知!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周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搐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6630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4234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0099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

请问一下”贺楼”这个姓氏的来源,还有,姓贺楼的取什么名字比较好啊?

  鲜卑是一个结构组成相当复杂3717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他的血脉也是不尽相同的,如在阴山以南,鲜卑和匈奴余种在草原地带错居杂处、相互婚配!形成了铁弗匈奴!在阴山以北。则有鲜卑与敕勒融合的乞伏鲜卑等等等等,   在其至鞬死后不久,鲜卑为汉帝国击散!分为了若干支部!各部落因地而异,这也就是其至鞬后不久檀石槐东,北(中)!西鲜卑三部划分的依据、其中。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集团及后起的宇文氏。慕容氏。段氏等部族都属于活动2859在西拉木伦河以北?乌力吉木仁河、霍林河流域一带具有南匈奴的血统的东部鲜卑,而居住在匈奴的故地、和北匈奴相融合的北部鲜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以后我们将详细介绍的鲜卑拓跋氏、至于西部鲜卑,则主要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以及青!甘吐谷浑组成!   以上三部鲜卑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当悠远的!撇开以后的主角拓跋氏、我们很熟悉的慕容氏不说!其中,东部的宇文氏是中国复姓中贺兰氏?贺楼氏!贺岳氏(也有写作贺若氏的)贺连氏等姓氏的始祖,也是北周的建立者!!

纳西族“禾”姓氏来源?

  和姓,纳西族第一大姓、古代纳西族四大支系“禾,束,叶。梅”之首“禾”的后裔、以族名“禾”为姓氏、[1]   历史上和姓名人众多、包括和仲。和叔,和令。和洽、和峤等。   当代和姓名人也极其众多、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0139持人和佳?云南省省长和志强!体操运动员和雪梅,第一个把五星红旗插在南极极点的人和煜东等!   和(Hé)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族名,源自纳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古代纳西族四大支系“禾、束!叶,梅”之首“9495禾”的后裔,以族名“禾”为姓氏!     [1]   源流二   源于祝融氏!出自远古时期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唐尧时。重黎原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据史籍2066《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7078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2029因以为氏,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7381重要的?因此“和”2763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军制官吏和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和令、是西周初期在军队中设置的旗令官。以示军纪军威!通常8495由武艺高强之军官担任,负责把守军门。古代。军营大门至统帅大帐之间一般有三百步左右距离(一百八十米),营门至大帐门之间8741的通道?称作辕道。为高级军官,探作(侦察兵)的专用通道。辕道上距大3559帐之间五十步距离的道两侧竖有两杆大纛旗。左为朝廷标志旗!右为统军将领(元帅。司马)标志旗。两旗之间称“和”!就1493是“军门”。亦称“垒门”!军门以外二十步之内称“辕门”、凡召集下1761级军官布置作战命令!以及处罚违令将士,就在辕门区域内、而不是某些书籍上注释的在军营大门外,排班值站于军门的军官,就称作和令官,由中级将领中选拔出来的军官当值、负责内外军令。情报的传递,以及警卫等工作、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以旌为左右和之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在和令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和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   和姓郡望代郡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内廷官吏受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受和!就是御厨史!亦称内膳令。为两8238周时期设置的官吏!专职掌管君王。王妃!太子们的膳食。并负责君王进膳前的口味品尝和安全检查!受和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为君主亲信中的亲信担当。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受和!内饔掌王及后,世6265子膳馐之割烹煎和之事,”   在受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受和氏!   源流五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先祖7036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宋国有国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后由其弟子9005和继位?是为宋穆公!子和执政九年(公元前728~前720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子与夷。而让自己9537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子和逝世后!子与夷继位。即宋烈日殇公!因为子和在做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宋烈日殇公给叔叔子和加封谥号“穆”。史称宋穆公!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中。有9424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和氏!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穆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和氏与穆氏、戴氏同3439宗同源。和氏读音作hé(ㄏㄜˊ),   源流六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卞和之后、属4052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卞氏。春秋时楚卞和之后!”卞和。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荆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称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他因献玉而闻名古今!   在卞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卞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卞氏!世代相传至今?1350正确读音作huó(ㄏㄨㄛˊ),今音读作hé(ㄏㄜˊˊ)亦可,   和......余下全文>>。

三司两边。是什么生肖?

0845  生肖是猫!,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