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为什么要先读易经,才能学好论语,弟子规

  胡说、大概是那位讲《论语》的老师不懂装懂、《易》振恒.凶、儒道之间有点小忌讳。倒不如说先读《庄子》在看《论语》。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必会让那位教《论语》的老师无地自容?有术无学之人!永远不要从事教育行业,不然学生“长大了”会骂老师的、!

《易经》《道德经》《论语》哪个是基础,那个是高端?

  《道德经》的确很伟大而又深奥、广博精微,读《道德经》,读的不8746是知识而是思想!没有一定思想积累是领会不了其哲学道理的!所以《道德经》应属于大学生的研习对象、至少是高中生!研究方法关键是要理清先秦文言与文言的不同、中小学生应该读《论语》。中学学写作阶段应该读道家庄周的《南华经》!位居『六大才子书』之首的《南华经》是散文、寓言的8462巅峰之作,   [。

易经》《道德经》《论语》哪个是基础,那个是高端

  易经!论语是儒家的!道德经是道家的。4493不是一个系统的。也没有哪个是基础、哪个高端的说法,不过易经相对深奥。道德经比较抽象。通常来说论语容易学点,当然啦这个看个人喜欢哪个方面的知识、,

为什么易经里说伏羲一画开天地呢?天地不是盘古开的吗?

  盘古只是传说、 8812  伏羲创造了先天八卦!也称伏羲八卦   伏羲八卦也是风水学的根源、是易学的根基   伏羲八卦可以上测天文,下侧地理、中测人事   所以把伏羲称为一画(就是画八卦)开天地,

易经说太过于刚直的人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太过9807刚强的人,容易宁折不弯,韩愈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8753阻止皇帝迎接佛骨。被贬官、落了个云横秦岭家何在!雪2188拥蓝关马不前!最后客死他乡,!

印刷国学原著有什么要求,比如易经道德经论语之类的原著。可以用在个

  出版物是有书号的、公开销售的,以前淘宝某傻叉,私印什么之江x新语!然后被判了3年,没有书号!那属于印刷品!只要不公开销售就没事、、

论语取名

  赵瑜琢!孔子讲玉的作法是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易经哪一卦是说友情的?

 4858 水地比卦,天火同人卦。、

有人说最早以0和1进行思想表达的是易经,对吗?为什么?

  你好,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这里!有形就是1,无形就是0)!天地在未分之前、只是一种混沌的元气、就像鸡子儿在胚胎未形成之前!气与形质合而为离,杳冥昏昧、这种在天地未开辟之前的元气!被后人称为【太极元气(这就是1)】、由于太极元气的自身运动,,、。。。。等到“5801一气盘中结”!混沌出现分化!清轻之气上升、浑浊之气下降!清轻之气上升悬浮为天。浑浊之气下降沉积而静。为地,所以说“天地之间!一气而已。”一气逐分阴阳、清轻者为阳。混浊者为阴!清浊二气!相辅相成!阴阳也随之产生、这种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换,阴阳互生的状态、被称为【太极】、   作为事物的本质,阴阳仍然是一种气,上者为阳。下者为阴,轻者为阳。浊者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在气的基础上。由阴阳的8099运动和相互作用!派生出四时。五行!日月星辰,便形成了宇宙自然的万事万物,!

《论语》中有关“诚信”的记述

  论语·学而篇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2126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3374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9973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8011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4604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0230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1202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6760《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7050“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8291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9836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3447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6101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8876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1044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2843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3450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5139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7145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9954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8300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9406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8677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6872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7972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2320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9461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2329“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9053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6619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6596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7248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5278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3066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0026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9125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2205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0139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2842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2558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4910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8403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1385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2992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1539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6225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2945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5309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0054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6305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9891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8780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