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周易风水

什么是天人合一啊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6340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需要说明的0525是: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为研究者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7449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复的!或是观点0797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好在《四库全书》现在不是难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3717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4498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4689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1255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0475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   《周易》在历史上和自然科学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纠葛,和天文。数学!和物理学的分支“音律学”!和医学、生物学!和古代化学,都有过纠葛、然而就本人所见的材料。则是应受批评着居多。在1379正史的天文律历志中!就可以找到不少用所谓“易数”去掩盖历法数据的真正来源的事例,也有用阳动阴静的所谓“易理”去否定天文学对日月视运动的观测数据的事例、而借助《周易》推动某项科学成就的诞生?或者推动某类科学发展的情况,则没有见到!近二十年来!所谓“科学易”的研究!其成果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未见这项研究能提出那怕一项确切的根据!说明中国古代某项科学成就的出现!某门新的学科或者分支的诞生。是由于《周易》介入的结果!或许。在“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中国古代这些成就是不足道的。所以他们从《周易》中,从河图。洛书中!从太极图中所找到的,都是外国人所发明的成就!比如二进制,比如相对论!互补原理等等!在8016某些“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凡是科学已经发现的一切!《周易》中早就有了,科学尚未发现的,《周易》中也早就有了。只等着我们去发现,因此!有人宣称,依赖《周易》、中国将称霸世界。依赖《周易》。将使二十一世纪成为中国的世纪。   “科学易”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周易》中的算命术也成了科学:预测学、于是!算命术就堂而皇之的混进了科学殿堂!而那位造谣说“党中央肯定了他”的所谓“易学泰斗”,实际不过是算命先生的邵伟华!他的代表作就叫做“周易与预测学”、可以说、“科学易”的研究,对科学的发展没见什么成效、倒是为算命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学术保护。   “科学易”的研究者之中,有人认为用《周易》可以预测地震、十多年过去了、不见他们的研究有什么进展。也有的“科学易”研究者宣称!中医师必须懂得5423《周易》!也是十多年过去了!不知是否有中医师借助《周易》获得了新的成就,本人不懂地震学!也不6643是中医师、但对《周易》略知一二,深知《周易》没有这样的功能、也深信这样的所谓研究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

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天人合一”——资料与说明   李 申   说 明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3820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3851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9459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需要说明的是: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为研究者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复的。或是观点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好在《四库全书》现3788在不是难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9440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0407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0705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4965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   《周易》在历史上和自然科学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纠葛,和天文!数学、和1159物理学的分支“音律学”?和医学、生物学!和古代化学、都有过纠葛!然而就本人所见的材料,则是应受批评着居多!在正史的天文律历志中。就可以找到不少用所谓“易数”去掩盖历法数据的真正来源的事例,也有用阳动阴静的所谓“易理”去否定天文学对日月视运动的观测数据的事例!而借助《周易》推动某项科学成就的诞生。或者推动某类科学发展的情况!则没有见到,近二十年来、所谓“科学易”的研究,其成果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未见这项研究能提出那怕一项确切的根据!说明中国2250古代某项科学成就的出现,某门新的学科或者分支的诞生!是由于《周易》介入的结果,或许,在“科2650学易”的研究者看来!中国古代这些成就是不足道的、所以他们从《周易》中。从河图,洛书中、从太极图中所找到的,都是外国人所发明的成就!比如二进制!比如相对论,互补原理等等,在某些“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凡是科学已经发现的一切!《周易》中早就有了,科学5526尚未发现的!《周易》中也早就有了!只等着我们去发现!因此、有人宣称!依赖《周易》、中国将称霸世界,依赖《周易》!将使二十一世纪成为中国的世纪。   “科学易”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周易》中的算命术也成了科学:预测学。于是。算命术就堂而皇之的混进了科学殿堂!而那位造谣说“党中央肯定了他”的所谓“易学泰斗”。实际不过是算4300命先生的邵伟华,他的代表作就叫做3478“周易与预测学”!可以说!“科学易”的研究、对科学的发展没见什么成效,倒是为算命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学术保护、   “科学易”的研究者之中、有人认为用《周易》8129可以预测地震、十多年过去了。不见他们的研究有什么进展,也有的“科学易”研究者宣称!中医师必须懂得《周易》,也是十多年过去了、不知是否有中医师借助《周易》获得了新的成就,本人不懂地震学,也不是中医师!但对《周易》略知一二!深知《周易》没有这样的功能。也深信这样的所谓研究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   1999年以前,“周易热”和“科学易”的研究。和伪气功!和特异功能热的发展!是同步的,一些特异功能或者伪气功大师。纷纷自称或被称为易学大师!一些所谓易学大师!也纷纷自称或被称为特异功能或者气功大师、这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在这样的历2027史背景下,杨振宁教授7034讲话了。他说!不、不是这样的。《周易》中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些科学成果,《周易》也不是促进科学发展0575的动力。甚至还起到了一种阻碍的作用,这对于长期沉溺于“《周易》热”!“科6210学易”氛围中的人们?无疑于石破天惊,于是引来了迅速7471而激烈的反对!有人甚至不无轻蔑地说!杨教授缺乏易学的基本常识,杨教授是物理学家,缺乏易学常识是非常可能的、然而许多自称为易学专家的人们。几乎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天人合一!但是他们是否弄清了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值得怀疑、因此!他们不仅缺乏易学常识!更缺乏杨教授对于科学和《周易》相互关系的清醒意识。缺乏一个学者对待科学问题的那份真诚。   《周易》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是个可以争论的问题。然而杨教授的讲话!对于二十年来的“《周易》热”!无疑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他促使9537更多的人去思考!去反思:《周易》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天人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在传统文化中又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进而!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周易》和我们的传统文化,   资 料   《春秋繁露·阴阳义》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四库提要·周易口义》   瑗生於北宋盛时。学问最为笃实!故其说惟发8874明天人合一之旨?不务新奇!如谓天锡洪范为锡自帝尧,9770不取神龟负文之瑞?(可以赐人以洪范之天)   《大易粹言》卷65引《正蒙》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0371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1445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童溪易传》卷30   圣人以天道人事本无二理,故其兴易也!即人事以明天道!非舎人事别有所2814谓天道也,上系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是也。故於此而曰变化云为、一天人也,夫天下之吉凶,与天下之2665亹亹者,即人事也!而圣人定之成之,则以天道律人事也!人有言而云、有动而为、无徃而非天道。则得圣人所以兴易之意矣,且夫人之事有得夫易之吉事欤,则必有上天所降之祥!人之事有得夫易之象事欤。则必知圣人所制之器!人之事有得夫易之占事欤、则又知远近幽深之来物、凡此皆天道也、孰谓天道人事之为二乎。夫惟天道人事之无有二也,故天地设位於上下。而圣人成能於両间!此乾坤之德所以全尽於圣人也。所谓人谋。即成天下之亹亹者是也!所谓鬼谋!即定天下之吉凶是也、天人合一、幽显无遗、则百姓……(赋人吉凶之天)   《2409大易集说》卷10   圣人以易简之道成能於两间。人谋者!天下之亹亹是也!鬼谋者、天下之吉凶是也!天人合一!幽显无遗!(录上文)   《易经蒙引》卷一上   至微之理!如乾元亨利贞,便是从乾道大通而至正上来。坤利牝马之贞,便是从阳全隂半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上来、乾岂不是性命耶。是以学须见到天人合一处、(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周易辨录卷四   人道必本於天道,天道之外无所谓人道也、率性之谓道、而性则命於天!天人合一之理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易像钞?卷四   邵子曰,时有否泰!事有损益。圣人不知随时隂阳之道,1596奚由知变之所为乎!圣人不知随事损益之道!奚由知权之所为乎,此损益否泰相通序杂天人合一之义!(赋人吉凶之4849天)   《易经通注》卷七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朱子谓此节在此无所属!今详绎之、当与下六节共为一章,盖易独此爻直说天佑、而所以佑者不言?即书不尽言4311言不尽意也。形上形下,天人合一、故为神明黙成者顺也,(赋人吉凶之天)   日讲易经解义,卷一   卦辞不徒曰元亨利贞?而必首之以乾者!诚以天道惟乾,故四徳属於天。圣人之法天亦惟乾?故四徳归於圣!天1349人合一之道。一乾之至健而已!(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十一   君子体之以鼎,乃天下之重器!犹人君所居之位!乃天下之重宝,鼎不正则所受之实无以聚,位不正则所受之命何以凝、故敬愼以正其内而存於心者,戏渝之必祛、端庄以正其外而持诸躬者、跛倚之必戒。则所发皆正言!所行皆正道。9816於以上凝天命,自然巩固而无倾危之患矣,按,正位凝命。乃身世交尽之功,天1345人合一之道。(天命之天)   周易象辞卷一   上九时潜而潜。时见而见!时惕而惕!时跃而跃!时飞而飞!时亢而亢、天人合一。动静随宜、乘此六龙以御于天。   五以阳刚中正有孚之至徳、化邦如养子。应天如信心,天人合一而羣!归之诚0821中形外,可谓盛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七十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5465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正蒙)   周易函书约存·序   周易非占卜之书也、浅之则格物穷理之资,深之则博文约礼之具!精之则天人合一之旨!体之则参賛位育之能!是全体大用之要归!   又:卷首上   易象所阐!乃1375天人合一之旨!春秋所著。乃天人感应之机,故言圣道者。未有不体用流通而无间!天人合一而不分。而可谓一以贯之者也!   又卷首中   又以圣人作易、无非发明天3429人合一之道!故遂合天道人事而两拟其象?使知上下二语。果能见得相通道理、果能通於卦德,果能不执於卦德!则天人合一之旨当即在是、   又卷二   故曰、周易为天人合一之书。(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周易函书约存·注卷一   圣人之道!尽在易象春秋!易象则大本大用全具无遗!天人合一之道尽在其中,春秋全显大用。天人感应之机尽在其中。读易而不逹天人浑一之道,读春秋而不逹天人感应之机,乌识一贯之道哉。夫道之大原出于天,则天之所生!自应与天同此性命,然蚩蚩之氓未能尽喻精深。是则体天立极继天宣化,将圣人是赖矣、至其间生生不息之机,天人合一之秘!藏于至深至隐之地!寓于未开未辟之先,此大道之真源。非可意识测度!   又:别集(多条)   (大意同上、故略)(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又(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尚书疑义,卷四   古之圣人。知天人合一之理!1924故於人事不敢不尽、而於天之1193道亦不敢不谨,尧之羲和,舜之七政,洪范之五纪、周官之保章氏,皆所以致谨於此,盖一以敬授人时。一以敬天而不敢忽也、(使人敬事之天)   尚书日记卷一   马端临谓陶唐氏以前之官。所治者天事。以后之官。所治者民事,太皥勾芒数圣人者、生则知四时之事。殁则为四时之神!成周六官。系以天地四时、盖於民事之中、犹寓以治天事之意、所论太皥成周得之!至谓天事民事古今之官有异治,则不2240知天人合一之理也、畧於天事!自后世不知财成辅相之道而失之尔,(使人敬事之天)    书经衷论?卷三   召诰首言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此言天命之不可恃也、下9865即举夏商而畅言之!归重于顾畏民碞、末乃结之曰、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此以諴民为永命之本!示以天人合一之理也。(天命之天)   诗经通释卷十一   夫为政不平以召祸乱者。人也!而诗人以为天实为之者。盖无所归咎3740而归之天也,抑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焉、后皆放此,(赋人吉凶之天)   诗经疏义会通。卷十一    抑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焉、后皆放此,(同上)   辑录辅氏曰。初言天而后止言人者,天人一理!人心说则7969天意觧矣,先生?明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之说!(赋人吉8695凶之天)   又见《诗经大全》!《钦定诗经传说会纂》! 7752  读诗质疑?卷十九   朱注?为政不4110平以召祸乱者!人也!8490而诗人归之於天,见君臣隐讳之义焉!见天人合一之理焉,(以上注实际是朱熹的意思。所以影6154响深远?)    朱氏曰。国之危亡!以为人事欤!则日月剥蚀!山崩川竭未可尽责之人也,以为天意欤。则武丁因桑榖而复成汤之业。宣王因云汉而继文武之功!未可尽归4432之天也。君子以人合天、不诿於天!以义制命!不诿於命!是以转祸为福,转乱为治!天也!有人焉!使王能平其心以任尹氏、尹氏能平其心以用君子而不以小人间之。则岂至於危亡而不可救哉!(赋人吉凶之天)   周礼全经释原,卷六   然天人之际、幽明之理。未尝不相感通。其召变致祥!捷於影响、人所难知、惟圣人洞於幽明之故,制为天神地示人鬼之三礼,以祀以祭以享而感格之,作为声乐以感召之,其始也以人而事天,其0864终也天亦不违乎人、至於天人合一。精神流通,而三才各1648得其所矣!故五官所掌皆人也,而宗0152伯之三礼,所以理天下之幽者。礼乐鬼神幽明得所!此设立宗伯之本意,是皆出於天叙天秩感应自然!而非出於人为者也,(赋人吉凶之天)   大学疏义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传之此章释新民耳、而引其命维新之诗、以常情观之,似不切者。无他。不过以天命别作一件符瑞休徴之应耳!却不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谓天人合一之理!夫民之新与天命之新、非二事也。葢自文王新其徳於上!而天下之民自然被服其化、无不新者,则是举天下之民皆新於5181圣徳之下?而无一人自外者!此即天命之维新也。(天命之天)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此一章书是子思正道统之旨。以眀天人合一之理!首节乃先言道之所自来也!子思曰、学问之理莫精於性命!6610圣贤之功莫大於道教!世亦知性道教之名、果何谓哉、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即赋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则为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则为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统於其间,其禀受赋畀。即如天之命令。所谓性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二十五孟子   性固当知、而又贵有以养之。性之纯然不杂,宜常顺而不悖,勿忘勿助。不使违乎自然之则。心与性皆天之付於我者、存飬如此!则天理常存!即所以奉承乎天而无违也、君子事天之学如此!然使知天事天。犹不能不惑於夭夀之故!而修身之2158学怠焉。非仁智之尽也。惟尽心知性至於洞彻之极。而夭夀不以贰其心,存心养性以修其身,而俟夫命之自至、则天所付於我之理,毫无亏欠!而命自我立矣?岂非知天事天3052之全功乎!人主继天立极,时与天命相陟降、惟当格物致知以穷理、存心养性以修身,与天地合其徳。又何天之不可知、何天之不可事!何命之不可立哉。故禨祥祸福,数也,而知天不在乎是!郊坛享祀。文也,而事天不尽乎是!祷祀鬼神、妄也!而立命不繋乎是,夫亦求之於身心性命之实。天人合一之理而已矣,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三十七   或有意祈福而为行法谋!则假法之心便是衡命要命之心。即属弃法、岂君子天人合一之学,又而已矣,(天命之天)   松阳讲义卷三   谓天之於穆而能不已?文王之徳之纯独不能不已乎、此只要添出不已二字来。以凑成至诚无息之意耳。只在文王心中言!不是天人合8473一之谓。言外便见惟至诚所以自能无息。不待言勇、   宋史卷四百十六(王万对皇帝言)   天命去留!原於君心,陛下一一而思之!凡恻然有触於心而未能安者。皆7261心之未能同乎天者也。天不在天而在陛下之心!苟能天人合一!永永勿替、天命在我矣、(天命之天)   又见《续通志》“君”作“军“   又见《历代名臣奏义》卷十三   又见《浦阳人物记》卷上   金佗续编。至绍兴之八年!金以河南陜西归我以怠我军!至十年而奄至!而我之诸将受命四出、所在捷奏!而武穆克复州县之功!为诸将冠!盖自建炎用兵以来,而我之诸将始皆精熟!老者如百鍊之钢!少者如发硎之刃!纵横捷出,无不如意。此正天人合一之机!(赋人吉凶之天)   明儒学案卷五十四   夫此学乃乾坤所由不毁!何可一日废也!似更当推广,而俾千百学校亿万章缝无不讲、以及农工商贾无不讲才是、而其机则自上鼓之?若得复辟召之典,罗致四方道学、仿程子1390学校之议布之天下?以主道教於一切乡学社学之众!渐次开发而申饬,有位之士!以兴学明道为先图。其学则以躬行实践为主,随其人之根基引之入道!或直与天通!或以人合天、或真臻悟境!或以修求悟。夫天人合一、修悟非二,舍天而言人,舍悟而言修。则浅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见《明儒言行录》卷二   明儒言行录卷五   物不交扵我!则我之所以为我者非人也、天也、天人合一、则天地自我而定、万物自我而遂,中自我而大矣。岂有待扵外哉。(大中书院记)(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0564)   钦定日下旧闻卷一百六   圣祖之心,以为心夙夜孜孜!惟冀雨晹时若?盈寕康阜!用諴和万民!甲辰春雨泽?愆。爰诣兹潭。特申祈祝!回銮之后,澍雨应时。三月初,甘霖叠沛,逺近霑足,二麦丰登。朝野同声、罔不欢庆!盖感应若斯之捷也、朕惟天人合一之理、莫大於诚、而幽明昭格之几,莫先於敬。传曰,先成民而后致力於神、又曰、民和而神降之福?朕爱养元元、惟恐一物失所、致隂阳之沴而干天地之和!(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湖广通志卷一百二   楚纪序 廖道南   仁人事天如事亲,孝子事亲如事天,是故纪皇运钦。天道也、……是故纪孚谏勅!天命也,……纪稽谋体天心也……暨修祀仪成典及大明会典,有以见圣祖神孙,天人合一之文。(敬事之天)   9364经义考卷五十   方正杨先生合二图?,先儒议论剖析详明,谓非深明易道者耶。且言孔子云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9038奉天时、谓天人合一事、而与前二图无干涉。实有卓然之见者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张子全书?正蒙》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见《性理大全书》卷六   又见《张子抄释》卷二   又见御纂性理精义卷二   上蔡语录卷一   邵尧夫直是豪才。尝有诗云。当年志气欲横秋?今日看来甚可羞!事到强为终屑屑,道非心得竟悠悠!鼎7678中龙虎忘看守?碁上山河废讲求,又有诗云。斟有浅深存燮理。饮无多少系经纶。卷舒万古兴亡手,出入千重云水身、此人在风尘时节、便是偏霸手段、学者须是天人合一始得。   又见性理大全书、卷三十九   读书录卷六   太极圗说,不过反覆推明隂阳五行之理。健顺五常之性。葢天人合一之道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七   春秋於灾异不言事应,而事应具存。见天人合一之理。天命甚微。圣人所罕言、春秋多言之!皆微其辞、(可以与人感应之天)又卷十   太极圗见天人合一之妙!   续录卷一   人心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元亨诚之通、寂然不动者!利贞诚之复,天人合一之理也。   又续录卷十二   伊尹言!顾諟天之明命。见天人合一之理,自是而后、圣贤之言天命者!皆原於此,(天命之天)   大学衍义补卷九十二   五星不失其次。吾德政之修於此可见矣,日月之或有薄蚀,五星之或有变动,则吾德政之阙於此可见矣,因在器之天而观在天之天?因在天之天而循在人之天。则天人合一。七政不在天而在人矣。(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格物通卷七   盖一德者!天民一者也。人君具此一德、5198而上下应之者何邪?以一体故也,故人君者、一念一则天人合一!念二三则天人离。天人相与之际!可不畏哉。6427(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又卷二十   洪武十九年正月、上坐东阁,因与侍臣论仁智。上曰。圣人笃於仁,贤者不舞智,若姑息之仁,不为爱物,奸欺之智!足以祸身,又论天人相与之际、上曰、天人之理无二!人当以心为天。论俭,上曰!不可俭者祭祀?然祭不可渎,不可俭者赏赉!然赏不可滥。  6284 臣若水通曰,天地3379之□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人与天本一理也,人苟体认0975天理於心?无私蔽之累!则一念之爱足以利物,而不为姑息之小仁!一5069念之明足以周身!而不9431为奸欺之私制、一念之节制。时丰而丰。时俭而俭!而不为违道之丰俭?皆天理之流行矣,天理流行。与天心合矣、皇祖与侍臣之论及此!其天人合一之心乎!仰惟圣明体皇祖之心。则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家国天下永荷其无疆之休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刘子遗书卷二   有显微合一之说、鬼神之为德是也?有天人合一之说,暗然而日章。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是也。然约之则曰慎独而已、  2569 天命一日未绝,则为君臣、一日既绝,则为独夫,(天命之天)   御定孝经衍义卷六   诚者!天之所以为元亨利贞!人之所以为仁义礼智。天人合一之理也?(赋人以9238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四十三   真德秀曰,舜受终之初,察玑衡以揆七政之运。正如人子之事亲,伺候颜色。惟恐一毫少咈於亲心。此大舜事天之敬也,   ……若昊天敬授人时、舜典首言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天人合一之理!二帝之所见者同也,(敬事之天) 7428  御览经史讲义卷一   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行健之谓也!文王之徳之纯、不息之谓也!斯天人合一之学、圣人首於乾象著之与,   又卷十二   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诚於静!斯神於动、而天下之理、胥浑化於何思何虑之天!斯则圣学之极功,人君宪天而出治!至此乃为天人合一之道矣!   又卷三十   谨按、此言天人合一之致。而父天母地者、当修其养气尽性之功也,(敬事之天)(天命之天)   思辨录集要卷一   人初生时。本自天人合一?其岐而二之者。气禀物2406欲害之也?圣人能赞化育参天地、只是1009全受全归?(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二十三   中庸一部书、句句言人道!却句句言天道!能如中庸,方始是天人合一、问博厚高明悠久!是单言天道,曰!此正是言天人合一处。言圣人与天地同一博厚高明悠久!而末举文王以为证,?得此意、则小徳川流、大徳敦化、总是圣人与天地同之也,不是天人合一,如何能尽已性尽人性尽物性,(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榕村语录卷二   如前人解,若放意大胆皆合天,则此岂似圣人语!不逾,原是刚刚的能不过乎矩而已,然至此才是形神相应、天人合一!道器一贯。理气浑融,知到行即到!目到足便到也!   又卷七   鬼神若说向造化便无著!即祭祀之鬼神也、圣人说道理!天人合一,若行事不能通神明!不谓之尽性。   又卷八   是申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以下是说天人合一。而以文王结之。大哉圣人之道!至至道不凝。说圣人、是对唯天下至诚节。尊德性节对致曲节,居上不骄节对前知节、是学圣人愚而好自用、至不信民弗从。是申待其人而后行、其4008人要得德位兼隆、方能修德凝道。夲诸身,照尊德性,徴诸庶民以下,照道问学。此8580节及知天知人节。是申尊德性。道问学节!世道世法世则及有誉节、是申居上不骄节。言其不止于保身?而且为万世法!以下亦是说天人合一,而以孔子终之。(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十二   常疑卜筮不过一事。繋辞如何那样神奇其说。看来6131古人无事不用稽疑!马必卜、御必卜,塟必卜、迁国必卜,疾病必卜。祭日必卜、葢人0243刻刻与神相通,天人合一。后世信邪尚?!而敬天尊神之事!反置不讲、此隂阳所以不和而灾害所以时至,(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赤水元珠凡例   一采用经史国典羣书诸杂家言!统计二百六十五种。非徒骋博洽。

“天人合一,五行学说”,指的是什么?

  五行学说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从“五方说”和“五材说”等演化而来!“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所必须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五行中每一行代表一种功能属性,它们之间具有生克和制化的关系,通过这些相互作用的关系、五行9775整体获得动态平衡,从而维持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来认识人体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五行学说6143贯穿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5822五行中的“五”!即是指五种物质、“行”是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一3937) 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又能直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热烈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的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3023“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1048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从”!由也、说明金的来源,“革”,即变革!即说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因而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 “水曰润下”,“润”。即潮湿、滋润,濡润,“下2626”即向下!下行、“润下”,是指水滋润下行的特点!故5359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二)对事物的五行归类   五行自 然 界 人 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木角酸青生风东春肝胆目筋怒呼握火微苦赤长暑南夏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土宫甘黄化湿中长夏脾胃口肉思歌哕金商辛白收燥西秋肺大肠鼻皮悲哭咳水羽咸黑藏寒北冬肾膀胱耳骨恐呻栗   (三)五行的相互关系   五行的相互关系,最基本的是相生与相克关系。相生、就是五行中的某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的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如木。

怎么用周易占卜

  笔画算命(天干。地支,人格)!

周易作者是谁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城安阳市...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称周6710文王的作品为《周易》,。

周易作者是谁啊

  《周易》的作者究竟是何人。至今尚未有定论!研究它的作3248者将会对易学的研究带来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企盼有志于此的学者专家!通过深入的研究探讨!解谜定案、。

周易又名什么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入门

  数目有很多。建议你你有整体的观念、这样会比较容易学!以下这段介绍!是我保存的。觉得很好、希望对你有用,     选书如选老师、因此选择书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在此,向给大家推荐相关书籍!让你少走弯路!成为大师8445级高手、     重要叮嘱   易学!佛经是迷宫、进门后一定要学会出得了门!正如紫钦天老师在《太极博弈原理》里面“信息对抗:命越算越薄、知命与宿命” 提到的、其实现在才最真实的!人要克服的是未来信息对现在的影响。很多人能懂一点点了。以为天下无敌。但是如果未来的信息、没有百分百准确,都是误导人的、最怕三分真,七分假,人依然会迷茫、犹豫、错失。   另外。易曰:知得也要知丧。当你得到了一些东西的时候?你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诚然。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而在于你的选择、为什么还要特别提醒呢。因在现实中接触不少易友?一学什么易或练什么功,就顾及不到其他方面、给家庭社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古曰:平常心是道,不要把自己标榜成与别人不一样。否则你会一事无成、要明白你只是一个凡人,不要以为自己学易了就有什么了不起。法、侣,财,地(简单讲就是方法。同道。财力,环境)是学好功法,其实也是学好易经的最好指导!千4072万不要指望学易来发大财、否则你将走上不归路,以此为职业的人。是有宿因的、薄迦梵歌曰:要把成与败!得于失等同看待。患得患失不是学易人应有的心态!好好工作、养家糊口!业余修习、平凡一生这是吾师给本人的开示和指导,希望易友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最后以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众善奉行、1202诸恶莫作最为紧要?     1。基础书   (1)周易原文注解类:   如果不读周易原文,而想彻底搞懂周易基本是不可能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越牢、对后面的学习帮助越大。   建议采用中国易经协会会长,哲学教授刘大钧著的《周易概论》,其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较大的出版社出版的《周易》都是比较可靠的,   南怀瑾老师倡导的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出版的原文《易经》,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和听懂一些难读的字?   (2)周易精华思想融汇类:  7276 应该说,目前只有紫钦天老师的《太极博弈原理》一书能做到这点、全0173书中是没有解释卦象的、但是如果对于一个研究周易几十年的学者来说!一看这书、应该明白其实里面是是蕴含了周易的推演过程,也就是即是你不懂周易。没有看过周易相关的书籍、也能从、

易经和周易一样的吗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周者,周人也。易者,变易。简易、不易也,周人所作之《易》也!《周易》。乃群经之首,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后被列入儒家经典。《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有时成为《易经》或《古经》,是在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史们长期经验和记录的基稜上逐渐形成的,《传》是战国时人对《经》的解释说明。又称《易传》!《易经》部分分六十四卦,《易传》分为七种十篇,汉代学者称之为“十翼”?“翼”即副翼经文之意。   古代典籍。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   《周易》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渊薮,奠定了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如“阴阳”!对中国人影响功莫大焉,至今。上至鸿儒硕学。皓首穷经!下至街头卜者。研读谋生!无不奉为圭臬!浅人浅解之。深人深究之。也算是十三经中最深奥,最神秘的书了!所以。作为中国人。不可以不读《周易》,,

什么是周易?

  《周易》名列五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着名的4713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中华建筑,音乐,医学!纪年等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   周易作者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着!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周易内容   周易》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又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5135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3200变.   《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后在春9519秋时期,圣人孔子着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辛免于难,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1801难而不倾!独能遇0777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3780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内容元素   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8354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1588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周易的应用   《周易》是以八卦为主体,以六十四卦为经书,以资讯预测而闻名、以有宝贵的科学价值而流传至今,以其深奥的科学理论而为世人所重视,以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而为世人所钦佩和崇拜.   《周易》64卦在数理方面的规则和2进制完全一样,阴爻-- 就是0,阳爻—就是1 !在十八世纪初被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完全解读.   目前,我国的5356《周易》研究已由理论研究。逐步地转向了应用研究、立足研究!狠抓应用!现在把研究《周易》同现代1282科学结合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应用成果也越来越多!如气象。体育、医学,优生、经营管理等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新的4370突破和可喜的成就。可以断定、《周易》的应用,将对我国科学事业的促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展开全文